12月12日,北京举行“深入实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发布会。结合会上发布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沙海江表示,将落实规划,继续做好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
他特意提到了老街区改造后成游客打卡地、历史名园文创冰箱贴爆火出圈、古树名木成网红等多个例子,认为这些尝试都在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提供着新思路与新经验。现场,沙海江还就“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答新京报记者问。
北京共有古树名木4.1万余株
沙海江透露,市园林绿化局将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密切沟通对接,启动第二批历史名园遴选工作。“我们将围绕花园城市建设,在保护历史名园景观资源的同时,实现从单一‘园景’向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场景’转变,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历史名园的开放利用,建设科普基地,传承特色文化,引导市民文明游园,拓展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沙海江现场呼吁市民,共同守护文化遗产,共享历史名园魅力,留下乡亲、记住乡愁。
关于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沙海江表示,古树名木是承载首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北京共有古树名木4.1万余株,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市园林绿化局编制实施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出台了古树名木评价、日常养护等6部地方标准规范,让古树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保护管理,将每株古树都登记入册,组织开展全市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体检报告。
他介绍,市园林绿化局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做好巡查巡护和日常养护,对衰弱和濒危古树进行抢救复壮,并借助科技力量,开展知名古树基因收集、保存与扩繁。此外,因地制宜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了从聚焦古树名木个体,向保护古树名木生境整体的转变。
他现场举例,树龄达3500年的密云区新城子镇“九搂十八杈”古柏,是全市最老的古树。为了拓展它的生长空间,改善生长环境,市园林绿化局按照“护树、移路、建园”的思路,将古树旁边的松曹路向东平移了19.4米,并腾退周边建筑,使古树的总体生长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同时,通过整合周边林地资源,建成古树主题公园,实现对古树整体、系统、长远的保护与利用。
建设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
沙海江介绍,市园林绿化局通过挖掘古树文化,围绕“一轴(中轴线)、三带(三条文化带)、四季(春夏秋冬)”设计发布了18条古树主题游览线路,开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了“京华古树”微信小程序,为市民欣赏古树之美、感受古树文化提供便利。
针对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沙海江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北京古树数字博物馆基于全市古树地理分布,构建了全市16个区的古树数字展馆,实现古树名木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跨越。大家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打卡”密云苏家峪的古流苏、宋庆龄故居的西府海棠、潭柘寺的古七叶树、大觉寺的古银杏等“网红”古树名木。
据了解,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了古树三维可视化,为用户提供360度全景式、多视角的体验。大家还可以佩戴VR头戴显示设备,在虚拟世界中走到古树面前,近距离感受古树的苍劲雄健。博物馆不仅展示古树的名称、树龄、树种等信息,还记录了古树生境和历史故事、乡土文化等丰富内容。这里将打造成互联网时代的“古树之家”,市民感受古树历史的“心灵港湾”,同时将成为古树名木与京华大地的数字纽带。
沙海江说,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的古树名木资源,市园林绿化局将结合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对相关制度、标准进行修订,并加大日常巡查巡护力度,对古树疑难杂症开展科学研究。“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古树名木生境整体保护,建设古树花园。会同规划、文物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审批管理,推进古树与不可移动文物实现整体保护。与有关部门共同打击危害、破坏古树名木的不法行为。依托线上线下古树名木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各类文化活动,留住千年古都的历史记忆。”